浙江舟山:构建自贸试验区人才“四维”评价新体系

2024/4/22 9:25:52

浙江舟山:构建自贸试验区人才“四维”评价新体系


浙江省舟山市委组织部


2017年4月1日,浙江自贸试验区在舟山正式挂牌运行。经过6年发展,浙江自贸试验区聚焦油气全产业链、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进行有效探索,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提供了海洋特色样板。


自贸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贸易、金融、法律等自贸领域的人才支撑是关键要素。聚焦“自贸人才引育难”的问题症结,舟山市积极推进自贸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,探索形成自贸人才“四维”评价新体系,让自贸人才引得进、评得准、用得好、留得住,为自贸区提能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。


具体做法


舟山市坚持实绩实效和市场主体导向,大力破除人才评价“四唯”现象,实施自贸专家举荐认定、龙头企业自主认定、专才偏才特殊认定、产业平台评审认定“四维”评价新体系,有力推进自贸人才评价机制改革,有效激发自贸人才创新活力。


突出同行认可,创设自贸专家举荐认定机制。结合自贸人才需求特点,围绕港口航运、海事服务、油气储运、贸易金融等急需领域,抽调主管部门、重点企业、专业院校的主要负责人和行业专家,组建15人规模的自贸人才举荐小组,每年给予每位小组成员2个举荐名额,并围绕人才薪酬、业绩、前景等综合维度由举荐小组进行集中择优认定,有效突破人才认定目录的学历、职称、奖项等约束,为获得同行认可的优秀自贸人才开辟认定新路径。


突出以用为本,创设龙头企业自主认定机制。坚持市场化用人导向,赋予自贸龙头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自主评价权。积极探索以企业经营情况、亩均效益、地方贡献为衡量标准的龙头企业认定机制,择优遴选自贸龙头企业,允许此类企业引进的全职人才突破“在舟缴纳社保”限制,并给予企业一定额度的人才认定推荐名额。同时,对此类企业引进人才在购房补贴、安家补贴等政策享受上给予加码。


突出能力业绩,创设专才偏才特殊认定机制。实施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专才偏才能力业绩认定相关意见,突出一线导向,明确评价范围、标准和流程,重点针对自贸区发展急需紧缺、有特殊专长或作出突出贡献的无论文、无证书、无高学历“三无”自贸人才,围绕品德评价、专业能力、团队建设、价值体现、紧缺程度等维度设置分值体系,同时,通过大数据平台自动抓取关键信息,进行数字化比对和赋分。目前,已通过专才偏才特殊认定自贸人才63人,此类人才均工作在产业一线或技术前沿。


突出产才融合,创设产业平台评审认定机制。开展自贸领域特色产业人才评价,充分发动产业服务平台、行业管理协会自主评价积极性,把职称评审权下放到重点产业平台。目前,围绕自贸信息业,试点将初、中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市智慧海洋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,已评出信息工程师80余名;围绕自贸制造业,试点向石化企业联盟、塑机螺杆协会等下放初、中级职称评审权,已评出产业工程师600余名。


经验启示


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要坚持“借船出海”。自贸试验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,通过依托自贸试验区这艘改革“大船”,充分用好自贸试验区“先行先试”的制度优势,就能有效拉动自贸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提升。


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要坚持“实绩导向”。人才评价的落脚点是作用发挥和实绩贡献,要切实解决人才目录认定“一刀切”问题,就要更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价标准和分值体系,通过“实绩论英雄”的方式对人才价值观进行有序引导,加快形成人尽其才、各展其能的干事创业氛围。


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要坚持“同行认可”。人才评价要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,要用好同行评价、市场需求这根“行业标尺”,充分考量行业人才的紧缺度和需求量,更好引导人才链与产业链、技术链的深度融合。


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要坚持“数智接轨”。以绩效为导向的人才认定要破解绩效信息获取难、比对难的问题,就要探索一批标准化、可量化、具象化的评价指标体系,打通人才信息大数据资源,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才评价效率,增强人才获得感和满意度。